世界短讯!祝贺! 绵阳平武再添三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四川融媒体省平台 2023-04-12 19:20:54
4月10日,四川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7项、扩展项目名录127项。其中,四川绵阳市平武县的传统音乐《白马民歌》、传统美术《曹盖面具》以及传统技艺《平武套枣制作工艺》3个非遗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加以系统保护传承。

白马民歌

“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白马人也不例外。旋律是音乐,歌词是文学。民歌之于白马人不可缺少,劳动、年节、嫁娶、恋爱等无时不歌。歌谣不同,唱法多样,有独唱、领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形式。曲调固定,歌手熟悉,随情境即兴编唱,灵活生动,表达出他们率直、真诚、奔放的感情。如田间地头从事生产劳动时所唱的劳动歌,内容丰富,建房有《打墙歌》,背粪有《背粪歌》,上山打猎有《猎歌》,下地干活有《耕地歌》、《吆牛歌》、《割草歌》,春播有《播种歌》,收获有《秋收歌》等。

白马藏人民歌音调大多沉重、低沉、婉转、压抑,结尾多在低音区,并且用一个忧郁的下滑音收束,歌词音韵铿锵,句式齐整,最多的是整齐的七言句式,也有七言与五言交错句式,还有五言与三言交错句式。歌词有着比较严整的节奏和韵律,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字功力。


(相关资料图)

曹盖面具

曹盖面具制作技艺项目位于川、陇交界地带的绵阳市平武县,自古便是白马氐人的聚居区域,特殊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形成了古老而独特的白马藏族文化。生活在高山密林之间的白马藏人世代信仰万物有灵,属自然崇拜,每逢传统节日他们都会举行盛大的“跳曹盖”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戴上特有的木刻面具跳起祭祀舞蹈,祈求祖先和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族人吉祥平安,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曹盖面具制作技艺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盆地北沿,川甘陕交界部,曹盖面具是白马藏族特有的一种木刻面具,是白马藏族的祭祀舞蹈面具。雕刻曹盖面具,其原材料一般选取直径为30厘米的、高约30厘米的原木,将原木从中间划开两半,纵面镂空,在圆弧面用线条勾画出要雕刻的模样,然后用小斧头和锥子雕刻,再用砂纸或小刀片细细打磨,最后上色,一对曹盖面具就制作完成。不同的人雕刻的曹盖面具呈现不同的风格。主要分为男性“曹颇”和女性“曹莫”两类,男性“曹颇”原色黝黑,獠牙鼓眼,面目狰狞,满脸横肉暴绽,一对圆圆的眼球凸起,像传统雕塑中的龙眼;女性“曹莫”相对男性“曹颇”面像较为温和。

平武套枣

平武套枣是“龙安山河”平武县的特产之一,是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食品。

“套枣”同“陈年梅线”“桂花酒”等,都曾是龙州土司为皇帝生产的“贡品”,当年除上贡外,只有少量流入民间,供士大夫们休闲品味。平武制作“套枣”历史悠久,质量高、工艺独特,远近闻名。解放前,平武社会上层人士均以“梅线”、“套枣”作为馈赠的珍贵礼品。

“套枣”制作大致要经过这样几个程序:挑选质优个大,长相端正的大枣,清洗干净,去核,雕刻成形;将雕刻成形的大枣放入锅中,加入纯净蜂蜜与密制药料同煮,控制火候,控制时间,到一定程度后,取出,使其干燥。经过干燥,使成品表面不粘不燥,有透明感,即成。这样,经过雕刻成型的枣里溶入了蜜的甘甜,蜜又渗入了枣的清香,成就了色香味具备的佳品。其工艺细节,现已经成为密传。

平武套枣以独特的外观和美味俘获人心,其制作工艺具有民俗与人文的内涵,对于研究平武山区人民的习俗,有一定的价值。

内容来源:平武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四川融媒责编:贺敏校对:张静兰审核:张益

标签: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非洲商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