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热点:宋朝官职一览表未入流_宋朝官职一览表

科学教育网 2023-04-17 05:04:35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宋朝官职一览表未入流_宋朝官职一览表相关的事情,对此小编也是非常的感应兴趣,那么这件事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关于宋朝官职一览表未入流_宋朝官职一览表事件的相关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小编肥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宋朝官职一览表未入流,宋朝官职一览表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料图】

1、武官依其官阶分为横班、诸司使、使臣三等。

2、宋初武官处以“三班”者,称“祇应官”,有左、右供奉班。

3、太宗时因资品少,又陆续创设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原殿前承旨)、左右班殿直、左右侍禁、东西头供奉官,称“小使臣”;内殿崇班、内殿承制以及阁门祇候,称“大使臣”。

4、大、小使臣都由三班院统辖。

5、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其他武官都改称“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旧不改。

6、宋高宗时重定武阶,其中小使臣八阶,大使臣两阶。

7、宋初承后唐旧制,在三班之上设诸司使、副使,当时尚有正官担任实职,但后来逐渐变成阶官。

8、自皇城使至供备库使,共四十使,是诸司正使;其副职是诸司副使。

9、《宋史·职官志九》云:“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谓之东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谓之西班。

10、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

11、”东班和西班是因朝参时班位的排列方向而得名。

12、诸司使、副使,到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用新名,《宋史·职官志九》云:“政和二年,乃诏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

13、”东西班官员都是正七品。

14、比诸司使更高的武阶是横班,或称为横行,也有正、副使之分。

15、正使是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副使是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东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副使等,共十阶。

16、朝参时位在东班前,列成横行。

17、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亦改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共十二阶。

18、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增置宣正大夫、宣正郎、履正大夫、履正郎、协忠大夫、协忠郎、翊卫大夫、翊卫郎、亲卫大夫、亲卫郎等十阶,通称为横班。

19、正使为正五品到正六品官,副使为从七品官。

20、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孝宗欲清阁门之选,置阁门舍人十员,以待武举之入官者,掌纠察殿廷礼仪失制,并兼侍立,若皇帝驾幸,作为随从,称为“阁职”,有如文官之馆职。

21、此职先由中书省召试,然后任命。

22、淳熙间,又置看班祇候,由忠训郎以下、秉义郎以上充任。

23、阁门祇候,须由胸怀韬略,善弓马,并在边境任过职者充任。

24、宋宁宗时,特别重视此类官员的选任,《宋史·职官志六》说:“庆元初,申严阁门长官选择其属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预召试,盖以为右列清选云”。

25、凡带阁门之职者,均称为“阁职”。

26、武职充任最亲信的近侍为带御器械,这是因为五代时皇帝多在军中,故有此习惯。

27、宋代沿袭,非极亲近之人,不令其在左右持带武器作侍卫。

28、《宋史·职官志六》说:“宋初,选三班以上武干亲信者佩櫜■、御剑,或以内臣为之,止名“御带”。

29、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改为“带御器械。

30、”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定其人数不得超过6人。

31、《职官志六》又载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枢密院奏言:“带御器械官当带插。

32、”宋高宗说:“此官本以卫不虞,今乃佩数笴骹箭,不知何用。

33、方承平时,至饰以珠玉,车驾每出,为观美而已。

34、他日恢复,此等事当尽去之。

35、”虽然绍兴二十九年曾再次诏增带御器械4员,实际上仅作为装饰而已。

36、扩展资料:取得入仕资格的途径:“入仕”(即开始做官)资格的取得,有三个主要途径,即科举(包括进士、诸科及武举为常选)、制举(特举)和荫补。

37、1.广泛吸收士人的“特奏名”制度:科举宋朝制度,礼部贡举设进士及诸科。

38、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

39、乡贡,“诸州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不通经义,则别选官考核,而判官监之”。

40、合格者“第其甲乙”,监官、试官署名其下,然后举送。

41、礼部试后有廷试(殿试)。

42、礼部举年份初无规定,英宗时“诏礼部三岁一贡举”。

43、宋朝科举制度更加严密。

44、宋太祖废除“公荐”,以避免请托。

45、“公荐”是唐代陋习,影响科举的公正程度。

46、宋朝加强了考试的管理。

47、现任官应进士举有锁厅试,验证身份和德行。

48、应举之人,要“什伍相保,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梯、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

49、试卷有弥封制度,糊名,使考官不知举子姓名;有誊录制度,将试卷重新抄写一过,以免考官认得举子笔迹,上下其手。

50、考官与举子有姻亲、师生关系,有回避制度。

51、宋太宗时,对达官子弟中礼部贡举者要复试。

52、宋朝科举等第最初只分甲乙,后来进士分三甲。

53、考第之制分五等,上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举者才能称“进士”。

54、凡“及第即命以官”,不须经吏部试,此点与唐制不同。

55、宋朝有允许“附试”的“特奏名”制度。

56、凡士人“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遇皇帝“亲策士则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

57、例如咸平三年(1000年),亲试陈尧咨等八百四十人,特奏名者九百余人,共一千七百余人。

58、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日趋严密,不受门第影响,较少请托,录取名额又较多,向社会各阶层士子开放。

59、2.允许士人自荐的“制举”制度“制举”又称制科,习称大科或贤良。

60、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

61、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

62、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

63、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试场在秘阁,及格为“过阁”)。

64、御试即殿试,内容要求更严(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

65、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

66、制科非常选,但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

67、3.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荫补制度宋朝对官吏子弟的照顾,另有荫补制度,荫补的范围比前朝扩大。

68、高级官吏,文臣自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而且可以荫及门客;武臣自枢密使至观察使、通侍大夫,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

69、遇国家大礼,臣僚亦可荫补。

70、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宰相、执政则可荫“本宗、异姓、门客、医人各一人”。

71、高级官吏致仕,“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三人”,曾任尚书、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荫一人。

72、大臣病故,据所留遗表也可荫补,“曾任宰相及见任三少、使相”,可多至五人。

73、由于官吏荫补机会多,名额扩大,最高记录曾达到同时荫补子弟四千人,致使孤寒之士十年不得一任。

74、宋朝优待大臣的这些作法,对巩固统治阶级队伍固然有一定益处,但也是促成宋代官吏冗滥的原因之一。

75、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朝官制。

标签: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非洲商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